【新闻天下】科学认知“幽门螺杆菌”
近年来死于胃癌的人不断增多,而引起胃癌的主要元凶便是幽门螺杆菌,医学家们认为,彻底消灭幽门螺杆菌并非难事,但很多患者平时都不怎么重视胃部疾病,导致发现时已到晚期,难以治愈。故此央视新闻特请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化虹医师来为大家科普幽门螺杆菌,教大家科学认知“幽门螺杆菌”,提醒人们好每年进行一次胃肠检查!
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其不仅会胃炎、消化道溃疡,甚至引发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危害人们生命的疾病。
感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
王化虹医师指出,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goodwin把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危害
幽门螺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
临床表现
预防和控制胃癌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人们通常是在幼年时就受到感染,5岁以下达到50%。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据统计,初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年龄较早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生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现平行关系。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据此,医师们认为,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及时而有效地用抗菌素杀灭幽门螺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义。
防治
医学家们认为,彻底消灭幽门螺杆菌并非难事,90%的细菌感染者经过1~2周治疗后,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往往能被消灭殆尽。他们建议,应当进行全民普查,至少应该对接受过胃部手术、有过胃病、或亲属中有过胃癌的人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并对感染者进行杀菌治疗,这样有望控制胃癌。
王化虹医师温馨提醒大家,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胃部出现问题,人们更应该每年定期做一次胃肠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另外王化虹医师还指出,现在胃部检查已进入“无痛时代”,很多有实力的大型医院都已引进了先进的无痛电子胃镜,只需几分钟即可检查出患者全部病因,且不会有任何痛苦,人们大可不必恐惧胃检带来的痛苦。